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在时代浪潮下,各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恩施州坐拥世界级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在时代浪潮下,各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恩施州坐拥世界级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正站在这样的发展十字路口。如何挖掘并彰显一个地区的独特“地方性”,通过空间传播使其从“网红打卡地”走向“长红目的地”?
近期,湖北民族大学宋艳丽教授的专著《空间传播与乡村旅游社区地方性建构研究》引发学界关注。记者对宋艳丽进行专访,探讨她书中的学术洞见及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路径。
记者:您的书中反复提到两个关键词:“空间传播”与“地方性建构”。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概念转化为能够提升游客体验、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举措?
宋艳丽:“地方性建构”并不是简单地复原传统建筑,或者再现一些民族文化符号。真正的“地方性”,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气质”和“灵魂”。建构“地方性”,就是有意识地去识别、保护、强化并呈现这些能代表本地“灵魂”的元素。在我的研究框架里,“空间”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传播媒介。它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物理空间,就是游客能看到、摸到、走过的所有实体环境;二是交往空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交流所形成的场域;三是媒介空间,包括旅游攻略、短视频、朋友圈分享、媒体报道等,它塑造了游客来之前的“想象”,也承载了游客离开后的“记忆”。所以,“空间传播”是一个地方的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和媒介空间三者共同作用、交织而成的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游客正是在这三个空间的沉浸式体验中,最终形成对一个地方的整体认知和情感连接,即为“地方感”。
记者:如果一个村落需要进行系统性提升,您认为在上述三个空间上发力的工作优先级应该是怎样的?在每个空间的建设中有哪些关键的行动点呢?
宋艳丽:这三个空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不存在绝对的优先级,理想的状态是三者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但在资源有限的初期,我认为可以以“物理空间”的优化为基础,以“交往空间”的激活为核心,以“媒介空间”的赋能为“放大器”。物理空间的目标不应是打造一个完美的、上镜的“布景”,而是一个处处都能与人对话、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比如对乡村风貌进行微更新,在村落的关键公共位置植入叙事节点,优化游客体验动线,形成空间叙事闭环。交往空间的核心是实现主客之间真诚、平等、愉悦的互动,最高境界是“实践社区”的建立,让游客和村民在共同的体验中学习和成长,比如在社区发掘并系统培训一批“社区文化师”,他们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掌握某项特殊技艺的长者;将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日常精心设计成可深度参与的旅游产品;将村里的祠堂、闲置的校舍、旧的粮仓等公共建筑活化利用,建立“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营造轻松、温情的社区氛围。媒介空间要构建一个能引发多维度情感共鸣的“内容生态系统”,比如为村民,特别是返乡青年、民宿主等提供手机摄影、短视频剪辑、直播技巧等基础培训,赋能“在地传播者”;构建官方账号、旅游博主和游客自发生成内容的传播矩阵;建立游客微信群、线上俱乐部等“线上社群”。典型的“网红”目的地可能在媒介曝光方面做得很好,但在社区参与和文化本真性上严重不足,导致其发展不均衡、不可持续。一个理想的“长红”目的地,应是在各个维度均衡发展,这正是我们通过激活“三度空间”希望达成的目标。
记者: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普遍且棘手的矛盾:许多地方在引入资本、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最终恰恰丧失了您所强调的“地方性”。对于像恩施州这样文化资源珍贵但也面临发展压力的地区,您认为应该如何才能既拥抱发展机遇,又守住我们自己的“灵魂”?
宋艳丽:我在研究和观察中发现,那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地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风险预判和规避机制。一是设立“文化负面清单”,明确什么绝对不能做,主要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合文化学者、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和社区长老代表来完成;二是要建立一个让社区成为发展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打造能持续监测、反馈和调整的“调节阀”系统,建立一套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五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宋艳丽: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成功的乡村旅游=(在地的文化叙事+活力的社区参与)×现代的传播赋能。“在地的文化叙事”与“活力的社区参与”是这个公式的“内核”,是加法关系,它们共同决定了价值的独特性和厚度。“现代的传播赋能”是这个公式的“杠杆”,它决定了内核价值的放大倍数。这个公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我们能复制多少个时髦的“网红”项目,而在于我们能激活多少个“会讲故事的村庄”,能培育多少位热爱家乡的“社区文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