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时刻——哈尔滨航空集群与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双双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从玉米变身高端保健品,到卫星翱翔蓝天,两大集群的崛起,正是黑龙江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交上的一张答卷。

  走进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和成生物)的生产车间,金黄的玉米粒在传送带上奔涌,历经数十道精密工序,摇身变为维生素C、辅酶Q10等高附加值产品。“1吨玉米能产出500千克胱氨酸、800千克维生素C和10千克辅酶Q10,比起初级玉米出口,深加工产品价值翻了好几倍。”企业工作人员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这样的“加工魔法”,在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处处可见。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绥化市以玉米深加工为根基,构建起9条产业链、50余种产品的产业矩阵,从淀粉、燃料乙醇等初级产品,到氨基酸、结晶糖等中端产品,再到多元醇、高端保健品等下游产品,实现“一粒玉米吃干榨净”。

  2024年,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产值达680亿元,其中绥化片区43家规上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1098万吨,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突破。新和成生物全球首个生物发酵法D-泛酸钙(维生素B5)产品入选工信部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星湖科技的核苷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三,技术领跑世界;龙江阜丰手握52项国家授权专利,苏氨酸全球产能占比27%,产品远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占总营收35%以上。

  不仅如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还联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丹麦科技大学等20余家国内外顶尖机构,搭建“跨地域”创新平台,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政策加持更让集群发展如虎添翼。绥化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绥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先后为新和成生物、龙凤玉米、中粮生化等11家生物制造企业争取省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等政策资金1.53亿元,为哈三联、福和制药、中桂制药等20家生物医药企业争取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药品产业化奖励等政策资金6258万元。

  如今,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正朝着2025年780亿元产值目标迈进,多功能中试平台加速建设,一批高科技成果即将落地,向国际一流生物制造集群冲刺。

  在哈尔滨,一番“上天入地”的产业图景正在展开。哈尔滨航空集群以航空工业哈飞、航发东安为核心,构建起通航飞机、无人机、发动机、卫星研发的全产业链,22家国家级创新载体撑起“硬核”创新实力。

  AC332直升机能够在高海拔地区高效完成人员物资运输、搜索救援、医疗救护等多种任务,铂影T1400无人机成为工业级标杆,年产180颗卫星的工大卫星智造总部项目已投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正焕发“航天新活力”。

  不同于传统航空制造,哈尔滨航空集群锚定“商业航天+民用航空”双主线,依托哈工大卫星总部基地,正打造涵盖火箭测试、卫星总装、应用服务的航天产业闭环。未来,哈尔滨航空集将成为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基地,为国家低轨卫星快速组网提供关键支撑。

  技术突破同样是航空集群的“制胜密码”。在发动机研发领域,企业攻克材料强度难题,让航空发动机性能再上新台阶;在卫星制造环节,模块化生产技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造成本。与此同时,哈尔滨航空集通过“龙头企业+配套生态”模式,带动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整机研发—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产业生态,让创新效能最大化。

  如今,哈尔滨航空集正加速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商业航天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不断拓展市场,老工业基地的“航空梦”,正借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从生物制造的“黄金玉米链”,到航空航天的“蓝天产业链”,黑龙江两大集群的崛起并非偶然。它们一个依托粮食大省的资源优势,一个传承老工业基地的制造基因,以科技创新为核、产业协同为翼,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的道路。

  在创新生态构建上,绥化市培育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京粮生物“基于数字化技术‘4效一体’质量管理经验”入选国家质量标杆质量管理模式变革方向典型经验,海伦国投非粮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在产业协同上,生物制造集群联动绥哈大齐四地,构建年加工超千万吨玉米的产业走廊;航空集群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抱团取暖”的产业合力。

  当前,“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交汇,两大集群正以更高目标冲刺——生物制造集群剑指国际一流,航空集群锚定国内领先商业航天基地,它们不仅是黑龙江产业转型的“排头兵”,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江样本”。

  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黑龙江用新质生产力为产业集群赋能,正书写着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的精彩篇章。未来,这里必将为东北振兴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龙江力量”。(黑龙江日报记者孙铭阳文/摄)

最热网址